1月12日,作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试验平台,四川省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正式揭牌。据了解,该平台通过“互联网+仪器服务”模式,有效聚集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企业、检测专家、仪器服务机构等,实现线上精准对接、线下专业服务。计划到2020年,平台实现整合仪器资源10000台以上,年服务企业5000家以上,建成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级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绵阳拥有诸多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精密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丰富。但由于条块分割等体制机制束缚,造成仪器设备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又很难向社会开放。与之相反,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十分活跃,却因无力购置和运行维护大型科学仪器,发展壮大受影响。“之前,我们孵化器有几家经过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但缺乏大型科学仪器,很多实验和检测根本做不了。”绵阳融鑫孵化器负责人张文博说。
为破解这道难题,2011年,绵阳启动了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整合中物院、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等40余家各类单位和企业资源,各类共享仪器1000余台,仪器服务专家120多人。但在全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进程中,原有平台存在的共享仪器不够丰富、分类不够清晰等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如何给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专业的仪器服务?2016年,绵阳依托四川省分析测试中心、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启动了“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将全省资源纳入视野。
平台主要由仪器共享、检验检测、培训服务、设备供销、数据服务等五大板块构成,运用“互联网+”手段,打造一个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交易等为一体的公益性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就像一个‘仪器超市’,建立了分产业、分领域、分地域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数据库。”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蒲良驹告诉记者,通过平台,军民融合企业能快捷地享受查询设备信息、在线检测预约、线下专业检测等一条龙服务。
参加完揭牌仪式,张文博激动地说,接下来要加强与平台合作,完善孵化器的服务链条。
同步播报
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培育“梧桐计划”
本报讯(记者 邹俊川)记者1月10日从绵阳市经信委获悉,《绵阳市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培育“梧桐计划”》近日出炉。按照该规划,绵阳计划用五年时间,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到2020年,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计划集聚企业380余家,实现产值2000亿元以上。
去年11月,绵阳238家企业获得了军民融合企业“身份证”,主要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化工、环保等行业。这些企业分布在绵阳市各个园区,资源相对分散。如何整合资源,实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绵阳决定实施“梧桐计划”——“我们就是要栽好产业园这棵‘梧桐树’,引来军民融合企业‘金凤凰’。”绵阳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计划,绵阳为军民融合产业园制定了严格的“入围”标准:以国防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重点,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重点在“产业集群”上做文章。目前,绵阳已筛选出光电产业园、长虹智慧制造产业园等10个军民融合产业园作为“培育对象”。
产业园区要突出专业特色。依托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绵阳原打算建“航空航天产业园”,但因“航空航天”概念太大,最后园区命名为“中航发航空与燃机产业园”;绵阳两家大型国企原打算以“科技园”命名,但因全国科技园不计其数,“科技”太笼统,不能体现军民融合的特色,最后园区命名为“智慧制造产业园”和“空管二次雷达产业园”。
为助推“梧桐计划”的实施,绵阳列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目前待实施的重点项目已经梳理出来,大部分项目计划在2017年内开工,计划完成工业投资91亿元。
在游仙区东林乡,智能制造与信息安全产业园征地工作正抓紧推进,兵港科技硅谷数据化产业基地正等待进场;在北川通用航空产业园,430米和800米的临时起降跑道已建成,特飞科技、楠迎通航、纵横自动化公司等项目已入驻;以中物院核技术应用产业园聚集了中物院相关院所及中国核应急处理中心等,一批军民融合项目计划明年内开工。
有了众多军民融合项目作支撑,绵阳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前景可期:预计今年内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将聚集企业180余家,实现产值450亿元以上;到2020年聚集企业380余家,实现产值2000亿元以上。
|